科教界发“帽子”之风能否刹车

当前,很多高校教师、科研工作者为了 尊龙凯时平台登录帽子 焦虑不已 没 帽子 的要争 帽子 ,有了 小帽子 还要争取 大帽子 ,35岁、45岁、50岁之前分别要争取不同的 帽子 。2024年,高校 破五唯 、科技人才评价 破四唯 分别进入第六年、第七年,在高教界、科研界的议论声中, 帽子 问题到了一个临界点。

长江学者 泰山学者 芙蓉学者 据统计,科教界有关 帽子 称号多达上百种。相较 破四唯 , 破五唯 增加了破 唯帽子 。 帽子 以论文、项目、奖项、职称等其他 四唯 为基础,是 破五唯 中最关键的一环。

然而,近年来围绕 帽子 展开的 人才大战 ,却造成了 帽子 问题畸形化。 帽子 人才 赢者通吃 ,在科研立项、高校排名、学位点申报等各类资源的争取上,拥有极大的优势。

2019年,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,西部高校的人才离开了,就把 帽子 留下。希望以此来扼制 孔雀东南飞 现象。该规定固然限制了部分人才频繁跳槽的行为,但 帽子 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。

赢者通吃 孔雀东南飞 无形中都在鼓励年轻人去争取 帽子 ,就像士兵去打仗,仗还没打,就定下目标要 当英雄 。 袁亚湘指出,凭学问拿 帽子 本该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,安安心心做学问获得肯定,而现在为了争 帽子 去做学问,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了。

她解释说,争取 帽子 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,多数情况下需要团队支撑,最后 帽子 落在个人头上。由此,还会带来重申报、轻研究,竞争大于合作,弄虚造假、溜须拍马等种种问题。

帽子 万能的背后, 实际上是把 帽子 变成了最简单的量化指标,而且还是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指标。 樊秀娣解释道,一些评价指标比较难区分高低,而 帽子 的区分度明显。或者说,它的价值被不断放大。

那么, 帽子 究竟代表了什么?袁亚湘指出,一些人才称号本身只是一项基金、一个项目为了鼓励年轻人做科研所设。为什么拿到人才称号,就一定要获评正教授、在各种评估中占尽优势? 二者其实并非绝对正相关。 他表示。

帽子 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者的贡献,但 至多代表的是他们曾经的学术成绩,并不体现未来的科研潜力和实际成果。甚至一些学术成绩,都是在过去评价方式下以唯论文数量、唯顶刊等方式得到的,而论文因存在虚假问题被撤回的情况也不少。 樊秀娣指出。

相关部门应带头控制发 帽子

因此, 只有行政部门、科技管理部门带头控制发 帽子 ,才能在全国范围内起到去 帽子 的效果。 袁亚湘指出。

樊秀娣对多国的情况进行调研后发现,国外行政部门几乎不参与学术评价,所谓的 帽子 只是荣誉称号,并不与利益挂钩,且 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明确表示不评价人 。 科研工作者不分三六九等,本质上我们尊重的是科研工作者的劳动及其成果、科研贡献,而非一顶 帽子 。

施卫东则表示,在实际操作层面,奖励成果,如科学技术奖在地市级已不被允许组织评审;奖励一般的论文、专利,在高校层面也被主管部门限制。

但这起码是一个好的开始。 让学术评价回归学术组织、行业学会和协会,是一条更加通行的路。在这个过程中,行政部门应及时转变思维,首先应做到的是不要对学术予以过多的干扰。 袁亚湘强调。